燕赵大地鲜为人知的长城段落——井陉杨庄九江口关隘
曾经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或许我们走那么远,不是为了看风景,而是为了去天地的尽头会一会自己。因为只有在那样遥远的地方,你才能把喧嚣的人世抛在身后。
其实,不用走很远,只要细心发现,一次不经意的路过,就会邂逅不为人知的惊喜。
人杰地灵钟秀域,淳风仁里古雅村。史称“天下九塞之第六塞,太行八陉之第五陉”的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,它不仅是太行脚下的一处古村落,更是燕赵大地一处被历史铭记在册的古建博物馆。
如果说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”,那么这些历史上的古建筑就如同一段段古典的旋律,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味。
厚重的北方古村落有着绵长悠远的历史,井陉的古村落大多位于群山环抱之中,在斑驳的石墙和古老的门窗下,足可以让人触摸到它曾经的繁华和沧桑。
井陉县苍岩山镇杨庄村,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,杨庄村前瞰甘陶河,背靠苍岩山,自然条件得天独厚,人文历史十分悠久。村后的明长城,更是鲜为人知的明长城段落。
在一个初春,我曾和好友们从村后的小路上山,欲探寻杨庄村后的古长城。正是花开时节,小路荆棘密布,半山腰上俯瞰,九江口峰峦叠嶂,甘陶河滚滚流淌,它不但是现代排涝泄洪的要道,更是古时车流人马往来的必经之路。
明朝崇祯年间,为防止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从山西东进,当时镇守河北一带的守将吴玉忠奉崇祯之命,在井陉县杨庄口修筑关隘一处。当时建有9道城门、7座城楼,故被称为九江口关隘,建筑材料采用砖石混合结构,规模宏大,气势雄伟,是明长城中修筑年代最晚的长城。
当地有碑文记载,明崇祯六年(1633年),大顺起义军由山西经杨庄一带而入河北,致使“神京震恐,崇祯急敕命吴玉忠至此防守”,吴玉忠遂于崇祯九年(1636年)在此修筑城堡和东西两侧山梁的边城,设置墩、台、敌楼、铁网等防御工事。现在杨庄村甘陶河段两岸山梁上仍遗存有2—3米高的墙体,由山口分别向东北和西南蜿蜒而去。
“涛急九江关自锁,峰矗两岸雁难飞。”九江口作为杨庄村历史悠久的别称,地势险要,关防燕赵,扼冀晋通衢咽喉,历代属兵家必争之地。这也许就是明代大将吴玉忠奉命在此筑城修堤选址的原因吧?!
吴玉忠是明代崇祯皇帝手下大将吴三桂的侄子。明末李自成起义后,吴玉忠奉命在九江口督工建造敌楼、边墙等御敌工事和营房等驻军场所,并在甘陶河南与北敌楼之间构筑军事防堤,在田地上耕种自给。
明崇祯九年《杨庄口地束火城》碑文:“……乃其关之设,若固关、娘子关诸处,崇山峻岭,险可恃也。唯是杨庄一口,两山中断,大河横开,其阔五十余丈,夏秋水溢,则奔腾汹涌,城垒不能施;冬春水竭,则万马可弛,宇御无所恃。……”
登上墙体,巨大的残楼呈现在眼前,青条石构筑的敌楼基座在岁月变迁中陈迹斑斓。几百年沧海桑田,历经战乱等原因的风化与坍塌,古长城虽旧貌不复,然而其历史遗迹依旧在岁月变迁中陈迹斑斓,蔚为壮观。
长城下的古道,如今已是野草丛生,曾经感受过富足和悠闲的日子,每天都是车马辚辚、商贾云集,那是何等的景象?可惜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与残碑断碣。在它阅尽繁华、历经沧桑之后,趋于无言。惟有那巍峨险峻的孤独又残破的敌台、蜿蜒的石头墙体和长城脚下那被野草覆盖的城址仍在提示人们:在这里,隆隆的车轮声曾通宵达旦响起;在这里,无数的将士曾奔赴战场挥洒热血;在这里,无数的商贾和农夫曾为了生计匆匆过往……
那一日的长城寻访,记忆中有山花烂漫,有荆棘密布,更有众友人的欢声笑语。也以此文,纪念一段友情岁月。寻访杨庄长城的那年春天,网络上没有任何关于这段长城的记载,更没有轨迹路线可参照,还记得云天姐在荆棘密布的小路上穿着裙子勇猛而过,皮肤被酸枣刺扎的血迹斑斑却没有一丝想放弃的怨言,这位女中豪杰般的姐姐即将离开北京回老家四川了,很多个一起行走长城的日子汇聚成太多的舍不得,山不是阻隔,背影不是离别,而云,是无尽的思念。
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,
在长城与古迹间,
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。
个人原创寻古类图文
欢迎朋友们关注与分享